目前分類:語言學小故事區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發現,小寶寶在母親子宮裡,就會得到母親的口音,

他們剛出生時候的哭聲,會受到母語影響,母語不同的新生兒,哭的音調也不一樣。

 

這項以法國和德國新生兒為對象,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法國新生兒剛出生那幾天,

哭的音調通常是上揚的,而德國寶寶多數呈現下沉音。研究人員研判,

這和法語以及德語的語調模式有關。

 

德國伍爾茲堡大學的研究發現,小寶寶的語言發展,還沒有出生就開始了,

懷孕後期,子宮裡的胎兒已經有能力分辨母語和外語。出生後幾個月的小寶寶,

就掌握了變換音調的技巧。

 

過去,大家都以為新生兒無法控制發音,小寶寶就和小猴子一樣,他們哭的音調,

完全是受呼吸壓力升降左右,而不受大腦控制,新的研究顛覆了這個想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4/1/1wvx9.html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friend刪好友 《牛津》年度風雲字

中時電子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2009-11-18 02:49
調整字級: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新牛津美語辭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評選二○○九年「年度風雲字彙」(Word of the
Year),最後中選的是「unfriend」,這個新字彙被定性為一個現代動詞,意思是在「臉書」(Facebook)等社交網站把某位朋友刪除掉,其意義廣為人知。

社交網站流行語 美語辭典挑上它

「牛津大學出版社(美國)」(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美語辭典部門資深編纂克莉絲汀.林博說,unfriend這個字既合時宜且有流傳久遠的潛力,在網路的社交網站脈絡中,其意義廣為人知,已被接納為一個現代動詞,而「年度風雲字彙」挑上它,「是個有意思的選擇」。

其他進入決選的新字彙來自科技趨勢、經濟和政治時事等諸多領域。在科技領域有「intexticated」,意指邊開車邊發簡訊而分神;「sexting」則指利用手機發送帶有露骨性意味的簡訊或圖片。

被視為現代動詞 合時宜又可流傳

入圍的經濟領域新字彙包括「freemium」,意指免費提供某些基本服務的新商業模式;「funemployed」則指剛失業的人趁機尋歡作樂或追求其他興趣。

政治時事領域的新字包括「birther」,意指質疑歐巴馬總統美國出生證明的陰謀理論家;
「choice mom」則指選擇做單親媽媽的人。

另有若干新奇的字詞入圍,如「deleb」,意指死去的名人(dead celebrity);
「tramp stamp」(賤貨標記)通常指涉女子下背部的刺青。
By 楊楊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 這篇報導 是我在BBC 看到的

我們之前在綠本念到 大部分左腦都是控制語言機制的地方

但這篇新的研究報告指出  不同大腦控制不同的語言  :)

有空可以看看   我順便附上網址   有影音檔可以聽 

http://ppt.cc/UxpO

--------------------------------------------------------------------------

Stroke sufferers often loose the ability to speak or remember events,

but how difficult or easy it is to re-learn language can depend on which

part of the brain was affected by the stroke and which language is being learnt.

 

Professor Anthony Ko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noticed

this when working in Singapore.

He found a big difference in stroke patients' symptom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spoke English or Chinese.

 

Professor Kong
'In Chinese there is a higher portion of right hemisphere activation,

in terms of processing the language, and this contrasts with English or

other Latin based languages in which most of the activations ar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brain.'

 

He says brain imaging techniques show tonal languages, such as Chinese,

make more use of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whereas the processing for Latin based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tends to occur in the left side. This means for Chinese speakers,

most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on re-learning language after a stroke may not be

relevant to them, as it comes from investigations with English speakers.

 

Professor Kong is now about to start the first Chinese specific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way brain damage affects speech. He hopes this will lead to better

after stroke therapy for speakers of Chinese and other tonal languages.

 

Julian Siddle, BBC

 

 

 

By Naomi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韋氏字典才把 Google 一詞當成動詞收錄進去,但據說最近 Google 發函媒體,要求不得將 Google 當成動詞使用,以保護 Google 的商標。Google 還列出例句,來說明 Google 一詞正確的用法: nogoogling_2007.gif

正確:I ran a Google search to check out that guy from the party.

錯誤:I googled that hottie.

第一句的 Google 還保留大寫,還是個專有名詞,指的也是 Google 本身,第二句則不再大寫,不再是專有名詞,還轉成動詞使用,結果被 Google 當成不當用法。顯然 Google 並沒有對於 Google 一詞普及化感到太高興,反而有些隱憂。從相關報導看起來,他們擔心的應該就是 Google 這個專有名詞和商標被一般人當成普通名詞來使用,甚至廣泛地指涉到同類型的事物上,進而造成 Google 失去此商標的相關權利。

對於 Google 的舉動,網上已有人提出不以為然的看法,還故意使用了 jacuzzi、hoover、xerox 等詞,來指出專有名詞變成普通名詞的現象。另一個很有名的的例子是「Walkman」,在一般人的用法中,這個 Sony 公司的商標早已成了普通名詞,現在不論是哪家廠商出的類似裝置,都會被一般人稱做「Walkman」(中文則稱為「隨身聽」)。而台灣人所說的「立可白」,原來也只是某一特定商品的名稱,後來也用作普通名詞,泛指所有的同類型產品。另一個年代久遠的例子是「非肥皂」,它原本是某家公司的商品名稱,在「洗衣粉」一詞興起前,據說它曾被普遍地用來指稱所有粉狀洗衣劑。(我沒經歷那個年代,若有錯誤敬請指正。)只是從大部份例子來看,廠商再怎麼採取行動捍衛商標,通常還是不敵「廣大群眾」的力量,不管在法律上能否保住商標,都無法阻止一般人繼續在口語中使用。

由這些例子看起來,一個商品名稱或商標如果經歷了專有名詞普通化的過程,通常代表該項商品在業界有開創性,因而被大眾當成同類商品的代名詞。如此看來,Google 應該是要驕傲的。可是如果他們想要搞些動作來擋住這個過程,不但在成效上要打一個大問號,而且對自己的企業形象也可能不太正面。雖然 Google 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但我相信語言演變的力量仍是 Google 無法駕馭的。

                                                                            Post by 楊楊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歌唱比賽節目大行其道 ,其中某個最受歡迎的節目,有個客座評審說到,有人在唱「天」這個字時有洋腔洋調的問題。

不知道她想說的是不是 t(或ㄉ、ㄊ)這類音的發音方式。不管是不是,我們都還是可以在這裡藉機討論一下 t 的問題。英語裡 t 的發音位置與台灣人所發的ㄉ、ㄊ的確稍有不同。大致上,這些音是舌尖音,發音時是把舌尖頂到門牙後方到其上方的牙齦之間,只是舌尖放上面一點還是下面一點,就造成了英語發音與台灣人發音之間的差異。英語的 t,舌尖頂住位置比較「上」或比較「後」,幾乎都在牙齦的地方,而台灣人的發音通常比較靠近牙齒,所以也比較下面一點。 (請參考右邊的示意圖,請注意舌尖位置, 畫得不好請見諒。XD)

現在的確很多人在唱中文歌時,都會把 t(ㄉ)與 th(ㄊ)用比較後的部位發音,在比賽節目中就有一大票,已經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他們也許真的是有意無意間學習了英語的腔調,不知道歌唱上的發音是否有一天也會影響口語的發音,如果這是這樣,那倒是個很有趣的事情。不過既然有人對這類問題提出批評了,我想歌手雖然不一定就得要改掉或不改掉這個腔調,但至少有了一個機會去思考發音方式的問題,進而讓自己表現得更好更自然。

(左):中文的 t                                 (右) : 英文的 t

中文的 t 英文的 t             Post by 楊楊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最近被問到跟南島文化節與南島語系有關的問題時,我發現有許多人在使用「南島語族」一詞時,的確是會有些誤解的,他們會把「南島語族」當成「使用南島語系的族群」來使用。但是「語族」一詞究竟是什麼意義呢?這種用法是否適當呢?我想可以在此做個澄清。

其實,在語言學上,「語族」指的並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語言系屬的單位,目前學界常見的做法,是把「語族」用於「語系」的下一層。能找到同源關係的各語言,可全部歸類為同一「語系」,而語系之下再依親疏遠近分類,又有許多「語族」,「語族」之下則有「語支」。例如根據某些理論,漢藏語系之下有藏緬語族,被歸類為藏緬語族的語言包括藏語、彝語、緬語、羌語等,而這些語言還各可以屬於幾個不同的語支。所以,語族指的是一個語言的家族,而不是人的「民族」、「種族」、或「族群」。

「南島語系」原是歷史語言學上的概念,在廣為人知後,常被引用到許多地方,又有人會以此語系的概念,再衍生出「南島民族」、「南島語族」等稱呼。「南島語族」一詞如前所述有誤用的問題,而「南島民族」一詞其實也不無問題。

語言學家是根據同源詞以及語音對應等等線索,認定某些語言源自同一祖語,並將這些語言歸為同一語系。「南島語系」的建立,是完全靠著語言上的證據,和人無關。「南島語系」的成立,並不隱含著「講這一系語言的人是同一民族」、或「這些人在文化或體質等方面有共通性」的意味。而人的血緣、文化與語言之間對應關係經常是極其複雜的,人類學對於人的區分也有自有標準,若只是因為某些人講的語言被歸為同一語系,就將這些人直接放在一起,稱為某一民族,還以純語言學的語系名稱作為名字,其實是較輕率的做法。實際上,所謂的「南島民族」其實包含眾多各異的族群、文化,這樣多元且歧異的內容如何能在缺乏充分人類學理論的支持下,就合成一個單位呢?

所以我建議,在使用這些名詞時,不妨更謹慎一些。

*南島語族分佈:簡言之,台灣、全部南太平洋小島、馬達加斯加、東南亞的全部小島扣掉新幾內亞、紐西蘭

 

                                                                                                                          分享~ 楊楊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多種語言造成混淆 重慶女童罹患失語症

中央社╱中央社 2007-10-26 15:36 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電)中國重慶市一名六歲女童在父母的訓練下學會英、法、日三種語言,但女童最近突然不願意說話,醫生認為女童因大腦輸入多種語言進而擾亂語言系統而罹患「失語症」。

「重慶商報」報導,小女童月月(化名)的母親張青是一家外語培訓機構的英語老師,父親是一家外資銀行的英語兼法語翻譯。

月月開始學說話時,張青就用英語和女兒對話,家裡播放的全是英語卡帶,晚上也讓女兒聽英文搖籃曲入睡。三歲時,月月能用漢語和英語進行日常交流。

隨後,父親又教月月法語,雖然比英語難,但月月還是學得很快。四歲時,月月能和媽媽說英語,和爸爸說法語,和小朋友說中文。

月月六歲時學會日語,此時月月經常說一句話裡有英語又有中文,有時還夾一些法語和日語發音。月月的老師說,月月一句話裡有多國語言,同學們都嘲笑她。

張青回憶說,一個月前,她像往常一樣開車去學校接月月,但女兒上車就哭著說:「同學都說我是外星人」。後來,月月變得不願意和人說話,一回家就跑進臥室。爸爸媽媽問她發生什麼事,月月什麼也不說,只是哭。

情急之下,兩人帶月月到兒童醫院心理科檢查。

醫生表示,月月罹患「失語症」,原因在於從小對大腦輸入多種語言,她很難用一種純粹的語言表達,但只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就能恢復。

失語症是由大腦皮層言語中樞受損或變性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表現出文字言語理解及表達功能缺陷或喪失。

醫生認為,家長應告訴孩子漢語是母語,就可慢慢解決「失語」問題。

 

                                                                                                 楊楊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那個chimpanzees學習語言的小篇章?

現在又有新的研究囉!

狗狗智商不輸兩歲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10/today-int5.htm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狗狗能理解多達250個單字及訊號、並能從1數到5,還能做簡單數學題,智商不亞於人類2歲幼童。

邊境牧羊犬被評為最聰明

研究人員利用原本用來展示人類兒童語言、學語前及基本算術發展的測驗,證明狗狗比人們想像中聰明許多。研究人員也透過服從等級相關資訊,列出狗狗智商排

行榜,邊境牧羊犬被評為最聰明犬種,獵犬(hound)、?犬(terrier)類等一些較古老犬種排名較低,阿富汗犬則敬陪末座。

可理解多達250個單字

主持這項研究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犬科心理學家柯倫指出,狗狗平均能理解165個單字、手勢及訊號,語言理解能力與2歲幼童相當;而智商排名前

20%的犬種,則可理解多達250個單字及訊號,智力相當於2歲半幼童。

柯倫在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他相信狗是最聰明的動物之一,理解語言的能力不亞於黑猩猩及鸚鵡。

多數狗狗能理解「坐下」、「不要動」等簡單指令,而接受柯倫測試的一隻邊境牧羊犬能夠理解200個口語字彙,並正確辨識出牠被要求用嘴接的物品名稱,還

能將物品拾回;牠被教導新物品名稱後,拾回正確率高達70%。接受測試的其他犬種也有類似能力,只是牠們通常以理解手勢為主,能理解的單字較少。

柯倫相信,數世紀以來的選擇性繁殖加上與人類共同生活,有助於提升狗狗的智力,為同為犬科動物的野狼所不能及。「當人類用手指指東西時,狼看的是手指,

而家犬會看手指所指之處。」

 

                                                       By 楊楊

ohyalinguist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